传承大庆精神,让法庭工作人性化
大庆石油工人们为了给祖国献石油,他们在国内外艰苦奋斗、四海为家,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。作为身在大庆,身居铁人故乡的乘风法庭法官,如何为这些石油工人当好公仆,如何用公心、爱心为他们调处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,使他们在外安心工作、回家和谐生活,成为了乘风法庭、法官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的宗旨。几年来他们通过“东篱采菊”等形式向先进学习,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,创新实施了一系列为民、爱民、亲民、利民、便民、惠民的人性化举措,打造了公正司法、一心为民的平台。
1、积极构建调解网络。为落实市委提出的六调联动措施,乘风法庭与辖区内的各社区工作站、公安社区治安队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二级单位、银浪牧场等单位共同参与,相互协作,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,调处矛盾纠纷,形成纵向到底,横向到边,环环相扣的调解网络工作体系。调解网络以法庭为中心,与其他各参与主体成立联合调解中心,定期召开联席会,对疑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,并进行集体讨论、会诊、分流,确定纠纷的调处方案和解决办法。在各参与单位挑选1-2名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人员作为“调解联络员”,由法庭对调解员登记造册,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、调解方法和技巧、调解协议制作等方面的培训。调解网络的构建形成共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机制,绝大多数案件和矛盾都化解在萌芽之中,既减少了当事人讼累,也节约了司法资源。自法庭调解网络建成以来,法庭工作人员先后电话指导调解70余次,现场指导调解120余次。很多疑难复杂的案件,在联动机制下的调解网络中得到了很好地解决。
2、突出司法人文关怀。法庭干警每人每月捐款建立“困难当事人救助基金”,并与辖区“爱心企业家协会”联系,救助生活困难的当事人。79岁的李老汉,因赡养问题将三个女儿诉至法庭,经了解李老汉的二女儿、三女儿在外地居住无法联系,大女儿在本地,但身体残疾,生活艰难,无法尽赡养义务。我们先用“困难当事人救助基金”为老人购买了煤、大米、豆油、鸡蛋等物品,帮老人渡过难关,后又多方努力,找到了老人的二女儿、三女儿,经主审法官耐心调解,她们最终同意每人每月给李老汉500元生活费。截至目前,法庭援助孤寡老人三名,共使用基金捐款2800元,有效缓解了孤寡老人的生活压力。
3、坚持调解优先,实施“五调十法”。“五调”即在立案前、送达中、庭前、庭中、庭后五个环节都运用调解手段,使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期间,有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,做百分之百的努力。“十法”即用情明理法、判例调解法、换位思考法、缓解矛盾法、借力调解法、巡回调解法、联动调解法、委托调解法,手机调解法,批评教育法。法庭曾审理过一起案件,两名当事人在某商场购买农药,喷洒后部分农作物受损导致减产,遂将商场和生产厂家告上了法庭。开庭时双方均非常激动,原告认为责任在被告,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,鉴定费用高达3万余元。被告则认为自己无责任,是原告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导致作物受损减产,并称将官司打到底。法庭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,查明减产的责任的确在原告,如果按诉讼程序,原告不但拿不到一分钱,还要损失鉴定费3万元。深感农民耕种的艰辛,法庭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劝说原告,使其想通。法庭又来到大连生产厂家,企业老总被我们的精神感动,在明知己方无责任的情况下补偿原告一万元。案件审结后,法庭还邀请厂家专程来辖区为农民讲授农业知识,提高科学种田意识。